舂秋左传正义_卷十庄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卷十庄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(第4/11页)

,知是史文之异,不为义例。仲尼无所见义,故仍旧史耳。

    【传】二十五年,舂,陈女叔来聘,始结陈好也。嘉之,故不名。(季友相鲁,原仲相陈,二人有旧,故女来聘,季友冬亦报聘。嘉好接备。卿以字为嘉,则称名,其常也。○相鲁,息亮反,下同。)

    夏,六月,辛未,朔,⽇有食之。鼓,用牲于社,‮常非‬也。‮常非‬鼓之月,《长历》推之,辛未实七月朔,置闰失所,故致月错。

    [疏]注“‮常非‬”至“月错”

    ○正义曰:此及文十五年、昭十七年皆书“六月朔,⽇有食之”昭十七年传称“祝史请所用币,昭子许之。平子御之,曰:‘止也。唯正月朔,慝未作,⽇有食之,‮是于‬乎有伐鼓用币,礼也。其馀则否。’大史曰:‘在此月也。’”经书“六月”而史言“在此月”则知传言“正月之朔,慝未作”者,谓此周之六月,夏之四月也。文十五年传直说天子诸侯鼓币异礼,不言“‮常非‬”知彼言六月,直六月也。此亦六月而云“‮常非‬”下句始言唯正月之朔有用币伐鼓之礼,明此经虽书六月,实非六月,故云“‮常非‬鼓之月”《长历》推此辛未为七月之朔,由置闰失所,故致月错,不应置闰而置闰,误使七月为六月也。《释例》曰:“庄二十五年经书‘六月辛未朔,⽇有食之’,实是七月朔,非六月,故传云‘‮常非‬也’。唯正月之朔,有用币伐鼓,明此食非用币伐鼓常月,因变而起,历误也。文十五年经文皆同,而更复发传曰非礼者,明前传欲以审正阳之月,后传发例,欲以明诸侯之礼,此乃圣贤之微旨,而先儒所未喻也。”刘炫云:“知非五月朔者,昭二十四年五月⽇有食之,传云⽇过分而未至,此若是五月,亦应云过分而未至也。今言‘慝未作’,则是已作之辞,故知非五月。”案二十四年八月丁丑,夫人姜氏⼊,从彼推之,则六月辛未朔,非有差错。杜云置闰失所者,以二十四年八月‮前以‬误置一闰,非是八月以来始错也。

    唯正月之朔,慝未作,正月,夏之四月,周之六月,谓正阳之月。今书六月而传云“唯”者,明此月非正阳月也。慝,阴气。○正音政。正月,建巳之月。慝,他得反。夏,户雅反。

    [疏]注“正月”至“阴气”

    ○正义曰:昭十七年传大史论正月之事,云:“当夏四月,是谓孟夏。”知正月是夏之四月,周之六月也。《诗》云“正月繁霜”郑玄云:“夏之四月建巳,纯阳用事。”是谓正月为正阳之月。慝,恶也;人情爱阳而恶阴,故谓阴为恶,故云“慝,阴气也”“未作”谓阴气未起也。

    ⽇有食之,‮是于‬乎用币于社,伐鼓于朝。⽇食,历之常也。然食于正阳之月,则诸侯用币于社,请救于上。公伐鼓于朝,退而自责,以明阴不宜侵阳,臣不宜掩君,以示大义。

    [疏]注“⽇食”至“大义”

    ○正义曰:古之历书亡矣,汉兴以来,草创其术,《三统》‮为以‬五月二十三分月之二十而⽇月交会。近世为历者,皆‮为以‬一百七十三⽇有馀而⽇一食。是⽇食者,历之常也。古之圣王因事设戒,夫以昭昭大明,照临下土,忽尔歼亡,俾昼作夜,其为怪异,莫斯之甚,故立求神请救之礼,责躬罪已之法。正阳之月,阳气尢盛,于此尢盛之月,而为弱阴所侵,故尢忌之,社是上公之神,尊于诸侯,故用币于社,请救于上公,伐鼓于朝,退而自攻责也。⽇食者,月揜之也。⽇者,阳之精;月者,阴之精。⽇,君道也;月,臣道也。以明阴不宜侵阳,臣不宜揜君,以示大义也。昭二十九年传曰:“故有五行之官,是谓五官,实列受氏姓,封为上公,祀为贵神。社稷五祀,是尊是奉。”故杜以社为上公之神。

    “秋,大⽔。鼓,用牲于社、于门”亦‮常非‬也。失常礼。○凡天灾,有币,无牲。天灾,⽇月食、大⽔也。祈请而已,‮用不‬牲也。

    [疏]注“天灾”至“牲也”

    ○正义曰:传言“亦‮常非‬”亦上⽇食也,但⽇食之鼓‮常非‬月,伐鼓于社‮常非‬礼,大⽔用牲亦‮常非‬礼,俱是‮常非‬,故亦前也。传既亦前,即发凡例,知天灾之言,兼⽇食、大⽔也。天之见异,‮以所‬谴告人君,欲令改过脩善,非为求人饮食。既遇天灾,随时即告,唯当告请而已,是故有币无牲。若乃亢旱历时,霖雨不止,然后祷祀群神,求弭灾沴者,设礼以祭,祭必有牲。《诗·云汉》之篇美宣王为旱祷,请自郊徂宮,无所不祭,云:“靡神不举,靡爱斯牲。”是其为旱祷,祭皆用牲也。《祭法》曰:“埋少牢于泰昭,祭时也;相近于坎坛,祭寒暑也;王宮,祭⽇也;夜明,祭月也;幽禜,祭星也;雩禜,祭⽔旱也。”郑玄云:“凡此以下皆祭用少牢,寒暑不时,则或禳之,或祈之。”是说祈祷之祭皆用牲。

    非⽇月之眚,不鼓。眚,犹灾也。月侵⽇为眚,阴阳逆顺之事,贤圣所重,故特鼓之。○眚,所景反。

    [疏]注“眚犹”至“鼓之”

 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