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十五章 (第2/3页)
○”字阙坏,止存上半,则与“全”字相似,因误为“全”矣。是故作“○”者老子之原文,作“全”者“○”之误字,作“○”者其别本也。王氏据误本作注,不能订正,遂使老子原文不可复见,惜之。 易顺鼎曰:按释文云:“河上本一作脧。”又引说文:“脧,⾚子阴也。”说文无“脧”字,据此则唐本有之。⽟篇亦云“脧,⾚子阴也”即本说文之义。是说文本收“朘”字,盖即出于老子。“朘”“全”音近,故或假“全”为之。王注之误,在于望文生义,不知“全”为“朘”之假借。 洪颐烜曰:按说文无“朘”字。⽟篇:“朘,⾚子阴也。亦作○,声类又作○。”说文亦无“○”字“○”疑“○”字之讹。说文“○,盖也,象⽪包覆,下有两臂,而夕在下,读若范。”素问六节蔵象论“诸髓者皆属于脑”与下文“精之至也”义亦相合。 章炳麟曰:老子“未知牝牡之合而○作”释文:“○,⾚子阴也,子垂反。”三州谓⾚子阴曰“○”(岭外三州语)。 终⽇号而不嗄,和之至。 谦之案:“号而不嗄”严可均曰:“⾼翿‘而’下有‘嗌’字。”案严、彭、傅、范、王羲之、赵孟俯、磻溪均有“嗌”字。“号”严作“嗥”“嗄”河上、柰卷作“哑”傅作“○”严作“嚘”案庄子庚桑楚篇“儿子终⽇嗥而嗌不嗄,和之至也”释文:“‘嗥’,本又作‘号’。‘嗄’,本又作‘嚘’。”古钞卷子本正作“儿子终⽇号而嗌不嚘”疑出老子。“嗌”乃秦、晋方言,李颐曰:“嗌音厄,谓噎也。”扬雄方言六曰:“厮(音斯)、嗌(恶介反),噎也(皆谓咽痛也,音翳)。楚曰嘶,秦、晋或曰嗌,又曰噎。”老子楚人,当用楚语。 成玄英疏:“言⾚子终⽇啼号而声不嘶嗄者,为无心作声,和气不散也。”成所见本经文,疑作“终⽇号而嘶不嗄”彭耜释文曰:“嗌,咽也。⻩茂材云:‘古本无嗌字。而“嗌不嗄”庄子之文也,后人乃增于老子之书,今不取。’”又“嗄”本又作“噫”或作“哑”陆德明曰:“而声不嗄,当作噫。”道蔵张太守汇刻四家注曰:“弼本‘嗄’作‘噫’。”又引弼曰:“无争欲之心,故终⽇出声而不噫也。”是王本作“噫”噫与欭、噎、嚘均一声之转。严本作“嚘”指归“啼号不嚘,可谓志和”⽟篇亦引作“终⽇号而不嚘”说文“嚘”字云:“语未定貌。”扬雄太玄夷:“次三柔,婴儿于号,三⽇不嚘。测曰:婴儿于号,中心和也。”语本老子。“嚘”从口从忧,与“嗄”形近。与“噎”义近,盖“嗄”为本字。庄子庚桑楚篇司马彪注:“楚人谓极无声曰嗄。”老子楚人,用楚方言,用之秦、晋则为“嗌”又为“噎”“噎”有忧义。刘端临经传小记曰:“噎,忧也。诗‘中心如噎’,传曰:‘噎忧不能息也。’噎忧双声字。⽟篇引‘诗“中心如噎”谓噎忧不能息也’,增一‘谓’字,最得⽑氏之意。‘噎忧’即‘欭嚘’,气逆也。说文‘欭’字注:‘忧也。’⽟篇‘嚘’字注:‘老子曰:“终⽇号而不嚘。”嚘,气逆也,亦作○。’广韵:‘欭,忧叹也。’‘○,气逆也。’噎、噫、欭、忧一声之转。”案端临所见,王念孙方言疏证补(⾼邮王氏遗书本第三册)引之,谓“实贯通⽑传、方言之旨”是也。今据以订正老子,知“号而嘶不嗄”“嗄”是故书,其演变为“嚘”为“○”因又转为“噫”为“哑”盖皆方言之变耳。易顺鼎曰:“按庄子庚桑楚篇云‘终⽇号而嗌不嗄’,正本老子之文,较之太玄、⽟篇更为近古可据。‘嗄’即史记刺客传‘⾆炭为哑’之‘哑’,索隐谓:‘哑,瘖病也。’此章以螫、据、搏、固、作、嗄为韵,皆古音同部字,若作‘嚘’则无韵矣。释文:‘嗄,一迈反,又于介反。’音并非。”章炳麟曰:“司马彪曰:‘楚人谓极无声曰嗄。’今通谓不能言者为‘嗄’,极无声亦曰‘嗄’,通借‘哑’字为之。‘哑’本训笑,易言‘笑言哑哑’,然史记刺客列传已云‘呑為啞’,其假借久矣。”(新方言四)据此知“哑”为假借字,本字实为“嗄”“嗄”“哑”同字,故河上、柰卷作“哑”然“哑”为后起之字,欲复老子古本之真,则宜从碑本作“嗄”作“嚘”、作“○”、作“噫”、作“哑”皆非也。 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強。 严可均曰:“知常曰明”河上作“⽇明”下二句皆然。 武內义雄曰:“益生曰祥”之“祥”字,罗振⽟所蔵敦煌本作“详”案“祥”为“牂”之假借,与“壮”同义,与下“物壮则老”之“壮”字相应。 谦之案:罗考异未及此。校罗卷确为“详”字,与遂州本同,罗失校。遂本无“知常曰明”句。“曰”字,景福、柰卷作“⽇”下三句皆然;室町本下三句作“⽇”首句作“曰”“強”字,楼正、武內敦本作“強”傅奕“曰強”作“则強”又“益生曰祥”李道纯作“益生不祥”道德会元序例云:“‘益生不祥’,或云‘⽇祥’,或云‘曰祥’,皆非也。”李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